国家 -> 阿尔巴尼亚      



售价: $12.0
Info: https://www.ebay.com/itm/364826661933 2024-04-22
BELGIUM 2 Francs 1912 - Silver 0.835 - Albert - XF - 1410

售价: $4.0
Info: https://www.ebay.com/itm/276418626473 2024-04-22
BELGIAN CONGO 1 Franc 1944 - Brass - XF - 1718

售价: $14.0
Info: https://www.ebay.com/itm/276418626207 2024-04-22
FRANCE 5 Centimes 1883 A - Bronze - aUNC - 1711
  阿尔巴尼亚from the Wikipedia Read original articl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Confusion grey.svg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 阿爾及利亞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Republika e Shqipërisë(阿爾巴尼亞語)
通稱:阿爾巴尼亞
Flag of Albania.svg Coat of arms of Albania.svg
国旗 国徽

国家格言:「祖国给我荣誉,祖国给我阿尔巴尼亚人之名」
Ti Shqipëri më jep nder, më jep emrin shqipëtar
國歌:《旗之赞歌
Himni i Flamurit

Europe-Albania.svg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首都 地拉那
最大城市 地拉那
時區 UTC+1
(夏時制:UTC+2
人民生活
人口

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


官方語言 阿爾巴尼亞語
官方文字 拉丁字母
民族 阿爾巴尼亞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遜尼派什叶派拜克塔什教团)、阿爾巴尼亞正教天主教

家用電源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議會民主制

國家領袖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 0.716(第95名)-

中央銀行 阿爾巴尼亞銀行
貨幣單位 阿尔巴尼亚列克(ALL)
其他資料
國家代碼 ALB
國際域名縮寫 .al
國際電話區號 +355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e Shqipërisë英语Republic of Albania)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阿尔巴尼亚西隔亚得里亚海奥特朗托海峡意大利相望,南面则与希腊接壤,东临馬其頓,东北是塞爾維亞科索沃,北接蒙特內哥羅。首都地拉那,其國際代碼為AL。在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曾经是共产主义国家。阿爾巴尼亞為歐洲中最不發達和低收入的國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顯著的改進[1][2][3]。2014年6月,欧盟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

阿爾巴尼亞國旗上繪有一隻黑色的雙頭雄鷹,沿自15世紀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的領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是民族英雄斯坎德的象徵,故此阿爾巴尼亞也有山鷹之國之稱。[4]

历史[编辑]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亞人,公元前二千年或以前已在该地生活。伊利里亞人属于印欧民族,不过也有学者有别的见解。

阿尔巴尼亚曾是希腊殖民地,在公元前146年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4世纪末先后被东罗马帝国斯拉夫人占领。1415年起受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

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阿尔巴尼亚在奥匈帝国的扶植下,11月28日宣布独立,其目的是阻止塞尔维亚取得進出亚德里亚海的出海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先後被奥匈军占领。二战中先后被意、德侵占。恩維爾·霍查领导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参与了抵抗运动并成为主要的抵抗力量。1944年底,阿尔巴尼亚获得解放。

1939年-1944年的阿尔巴尼亚

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在霍查執政期間,陸續與南斯拉夫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友好關係。阿尔巴尼亚曾经接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量的经济和物资援助,但卻又一一斷絕与这几国的来往,導致阿爾巴尼亞陷入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局面。

1990年,阿尔巴尼亚自劳动党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阿利雅政府开始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对反对派宗教媒体的严厉管制逐渐放松,并与苏联美国的关系恢复正常化,先后于1990年7月1991年3月15日苏联美国复交。

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布放弃一党制,建立多党制。同年4月26日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是东欧国家中最后一个结束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并意味着阿尔巴尼亚结束了46年之久的极左斯大林主义-霍查主义统治。1992年,删除了阿尔巴尼亚国旗上象征共产主义的金边红色五角星。但是国家的经济问题依然严峻,而有组织犯罪,科索沃难民等也是严重的问题。政府目前正在处理过高的失业人数、普遍的贪污、荒废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与高层政府官员有关联的有组织犯罪网络以及政敌的分裂。

1997年,阿尔巴尼亚发生大规模骚乱,后演变成内战。动乱最终被由法国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地利丹麦等8国组成的和平部队平息。[5]

2009年,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2014年6月,欧盟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

历任领袖[编辑]

行政区划[编辑]

阿尔巴尼亞各州 阿尔巴尼亞共分为12州(qark/qarku)、36區(rethe),下再設市鄉鎮。
  1. 培拉特州
  2. 迪勃拉州
  3. 都拉斯州
  4. 爱尔巴桑州
  5. 费里州
  6. 吉罗卡斯特州
  7. 科尔察州
  8. 库克斯州
  9. 莱什州
  10. 斯库台州
  11. 地拉那州
  12. 发罗拉州

地理[编辑]

阿尔巴尼亚全境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山地和丘陵,地势东高西低,东部边境的科拉比山海拔2,764米,为全国最高峰。西部沿海平原仅宽20~30公里。

大部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东部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

除了首都地拉那,其它主要城市包括了都拉斯爱尔巴桑斯库台发罗拉科尔察

政治[编辑]

阿尔巴尼亚实行议会民主制多党制总统国家元首总理政府首脑,由议会(Kuvendi)选举产生。议会的140名主要成员由阿尔巴尼亚人民选举产生,任期4年。总统经当选总理推荐任命部长。

宪法[编辑]

1946年3月,阿尔巴尼亚制宪会议通过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76年12月改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后,议会通过《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1990年底开始实行多党制后,这部宪法即终止执行。1991年5月,阿首届多党议会通过的《宪法要则》,在7年中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1998年11月12日,举行了新宪法的全民公决,50.57%的选民参加投票,其中93.5%表示赞同,同年11月28日,时任阿尔巴尼亚总统雷杰普·迈达尼签署新宪法,新宪法《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宪法》正式通过。

政党[编辑]

目前阿尔巴尼亚全国注册的政党有60余个,正式参与竞选活动的有37个政党和1个政党联盟。主要政党有:

外交[编辑]

阿尔巴尼亚自1991年以来一直奉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优先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谋求加入欧盟和北约,寻求美欧国家对阿经济改革和政治上的支持,加快同欧洲实现一体化进程。同时,积极参加东南欧区域合作,并努力发展和改善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发展同其他地区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并积极开展在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同世界上许多国家进行了总统、政府、议会等多级别的访问和接触,外交活跃。

截至目前,阿尔巴尼亚与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48个国际组织,1955年12月14日,阿尔巴尼亚加入联合国。1992年,阿尔巴尼亚加入伊斯兰合作组织。2009年,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

冷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先后与南斯拉夫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与美国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但因为阿尔巴尼亚实行“不与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接触”的外交政策,先后断绝与南斯拉夫苏联中国的来往,导致阿尔巴尼亚陷入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局面。直到1985年后才有所好转。

阿中关系[编辑]

1949年11月23日,阿尔巴尼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76年,毛泽东逝世和“四人帮垮台后,霍查立即批判华国锋政府实行“修正主义资本主义”,中阿关系开始恶化,中国取消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1983年两国开始改善关系。1991年1月,阿尔巴尼亚外交部长马利列访问北京,这是中阿交恶后首位访华的阿尔巴尼亚官员,意味着中阿关系正式恢复正常化,并从此两国一直保持友好的关系。

阿美和阿俄(苏)关系[编辑]

1990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十届四中全会之后,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美国才有所接触,7月与苏联复交。并于共产主义政权倒台前的1991年3月15日与美国复交,意味着阿尔巴尼亚打破了40多年之久的仇外政策,为阿苏和阿美关系翻开新的一页。苏联解体之后,阿尔巴尼亚俄罗斯继承关系。

经济[编辑]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全国一半的人口依然从事农业种植,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国外工作。国家面临的严重经济问题包括了高失业率、政府官員的腐败问题以及有组织犯罪。雖然阿爾巴利亞依賴農業,但從事農業的人大多是在用過時的設備及方法來耕作。而且貪污的嚴重使外資卻步,阻礙阿爾巴尼亞的經濟發展。

阿尔巴尼亚接受外国的经济援助,主要援助国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希腊和意大利。

出口较少,进口主要来自希腊和意大利。进口货品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经济援助和在国外工作的难民所带回来的收入。希腊政府也通过非正式地向阿尔巴尼亚公民贩卖希腊签证,阿尔巴尼亚公民没有自由出入境的权利。正因为如此两国在阿尔巴尼亚的主要城市都设有签证机构,并在阿尔巴尼亚公民自由出入欧盟的问题上经常发生非正面冲突。

军事[编辑]

阿尔巴尼亚军事部门(阿尔巴尼亚语Forcat e Armatosura të Shqipërisë,簡稱FASH)是阿尔巴尼亚自1912年独立之后组织的的正规军事部门,其最高指挥为阿尔巴尼亚总参谋部,总参谋部之下则是陆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防空司令部、后勤部以及训练和教学部。

人口[编辑]

主要人口(95%)是阿爾巴尼亚族,古伊利里亚人后裔。因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多年,與土耳其在文化上有较深的渊缘。此外还有少量希腊族阿罗蒙族塞尔维亚族马其顿族以及罗姆人。官方语言是阿尔巴尼亚语,但是在部分地区希腊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也通用。

文化[编辑]

阿尔巴尼亚革命电影曾经对中国人民有过一定影响。著名电影如《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战斗的早晨》、《勇敢的人们》、《脚印》、《伏击战》、《海岸风雷》、《在平凡的岗位上》等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霍查统治期间,由于担心苏联、美国、希腊、意大利、南斯拉夫入侵阿尔巴尼亚,命令在全国各地建立70万个碉堡。现今,阿尔巴尼亚各地都能看到碉堡,故阿尔巴尼亚被称为“碉堡王国”。

阿尔巴尼亚最著名的作家是凡諾爾Fan Noli)和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

宗教[编辑]

从公元1世纪开始,阿尔巴尼亚人主要为基督徒。后来自從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起,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開始改信伊斯兰教,穆斯林人口开始在整个阿尔巴尼亚占多数,但基督教在阿尔巴尼亚部分地区则仍然占多数。但到了近现代,所有宗教信仰於共產黨統治時期遭到官方查禁,當時阿爾巴尼亞宣稱其為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無神論國家。1990年11月,虽然还没有修改宪法,但允许个人的宗教仪式。現今,阿爾巴尼亞境內重新容許各種宗教教派流傳。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阿尔巴尼亚有58%的逊尼派穆斯林,2%的拜克塔什教团信徒,10%罗马天主教徒,7%东正教徒,0.2%其他派系基督教,5.5%其他宗教,14%不确定,无神论仅占2.5%,是欧洲唯一伊斯兰教占多数的国家。

媒体[编辑]

阿尔巴尼亚全国各种报刊约160种,其中主要有《当代报》,发行量约2万份;社会党党报《人民之声报》,发行量约1万份;民主党党报《民主复兴报》,发行量约1万份;其它报刊还有《世纪报》、《共和报》、《阿尔巴尼亚报》、《经济报》、《克兰杂志》等。

阿尔巴尼亚广播电视台是阿尔巴尼亚的官方广播电视台,于1938年在首都地拉那建立。目前拥有三个电视频道和三个广播频道。国际电视频道从1993年起上星播出。其下属的广播电台使用“地拉那广播电台”(Radio Tirana)的呼号,地拉那广播电台第三台采用阿尔巴尼亚和其他七种语言,通过中波和短波向世界播放。

中国1950年在阿尔巴尼亚境内设立短波发射台,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中继站,目前该发射台除了转播地拉那广播电台之外,还转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尔巴尼亚语广播

体育[编辑]

第一次参加奥运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因冷战格局的因素,之后缺席4届,曾与苏东国家一起抵制美国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8年因为极左政策与朝鲜一起抵制汉城奥运会1992年冷战结束和阿共垮台后,第一次参与巴塞罗那奥运会,此后阿尔巴尼亚不缺席。阿尔巴尼亚至2012年为止都没有获得过奥运奖牌,也没有优势的体育项目与他国竞争。

相册[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引用[编辑]

书籍[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