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 -> 朝鲜 (称谓)      

preceded by
 
朝鲜 (称谓)
children states
 
  North Korea
  大韓帝國 (1897 - 1910)
  大韩民国
 
succeeded by

1 Chon 朝鲜 (称谓)
1 Chon 朝鲜 (称谓)
本组有   9 钱币 / 9售价

售价: $98.0
Korea, 10-Chon, year 4 (1910), dragon, rev. value in wreath (KM 1139), some discolouration due to bad storage but nearly extremely fine

售价: $36.0
KOREA 1910(YR4) 20 Chon Silver VF-XF

售价: $89.0
KOREA 1905(Yr9) 20 Chon Silver XF
  朝鲜 (称谓)from the Wikipedia Read original articl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朝鮮半島位置圖

朝鲜拼音:cháo xiān,注音:ㄔㄠˊ ㄒㄧㄢ)或韓國一词在中文可指文化上的朝鮮,包括地理上的朝鮮半島韓半島)或朝鮮的主體民族朝鮮族韓民族)。現時朝鮮半島北部的政權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鲜)南部的政權則稱為 大韓民國(韩国),因此兩者都作為文化和地域上的稱謂。

1910年,“日韩合并”后,日本使用「朝鮮」的名称,并设立朝鲜总督府。而在上海成立的「朝鮮民族流亡政府」则自称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大韩民国”的国号来源于“大韩帝国”。

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之后,1948年成立的南方资本主义政权沿用了临时政府时期的国名,即大韩民国 韩国)。北方的共产主义政权则沿用了日治时期的名称——朝鲜,定国号为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此后政治意义上的“朝鲜”仅指朝鲜半岛北部。

辭源[编辑]

朝鮮[编辑]

“朝鲜”一词最早見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如果北海为今天的渤海的话,有学者认为箕子朝鲜初期位今中国河北、辽宁和内蒙古东南部。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周武王箕子于朝鲜之地。

尚书大传》中的“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云:“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史记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1]

“朝鲜”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鮮”(王俭朝鮮)、“魏满朝鲜”。“古朝鮮”与“衛满朝鮮”并立而言,所以今天在朝鲜和韩国单称古朝鮮,多指王俭朝鮮(即檀君朝鮮)。从周朝汉朝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2])。[3]

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国号仍称“朝鲜”,史称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朝鲜”一词消失在中国典籍中。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最初李成桂原想继续使用高丽的国号。但由于高丽王室在高丽末期对朝鲜半岛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李成桂决定改国号,以朝鲜(为纪念古朝鲜)、和宁(李成桂父亲李子春就仕之地)两号请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明太祖选择了“朝鲜”, 但不肯册封。[4]直到1401年,明惠帝才正式册封朝鲜太宗为朝鲜國王。此后“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

到了高丽时期,编纂史书,尊箕子朝鲜为祖先,同时檀君朝鲜也作为开国神话写入史书,“朝鲜”一词再次出现于文字史料中。

韓國[编辑]

「韓國」的“韩”既来自朝鲜半岛南部古称“三韩”,同时“韩”字在韩语中更有“伟大”或“第一”的意思。1896年,朝鲜高宗宣布朝鲜“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此处的“韩”既来自朝鲜半岛南部古称“三韩”,同时“韩”字在韩语中更有“伟大”或“第一”的意思。

此后朝鲜半岛历经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代后三国时期和高丽时期,国名均与“朝鲜”无关,中国史书中也以朝鲜半岛各国之名相称,并未将其统称为朝鲜。反倒是源自“三韩”的“韩”称呼一直在国号频变的半岛民间延续,成了“朝鲜半岛”的简称,这一简称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日本国内主張以武力迫使朝鮮半島開國的“征韩论”,以及甲午战争时期宣战诏书中的「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于塗炭」。但在康熙字典中,对“韩”字的解释有春秋时期的韩国、韩姓三韩,却并没有查到朝鲜半岛之意。

其他名稱[编辑]

李氏朝鲜时期,朝鲜人自称多为“东国”、“大东”、“海东”、“东邦”,此外朝鲜文人在一些著作中还以“震域”、“槿域”、“青丘”、“鸡林”、“八道”、“三韩”来指代朝鲜。由于高丽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朝鲜民族的形成和朝鮮文化形成的也开始于这一朝代,因此在朝鲜王朝建立之后,中国和西方国家仍然继续以“高丽”作为朝鲜的别名。

現代中文用法[编辑]

中国大陆[编辑]

中国大陆,「朝鮮」既是官方和民间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在涉及历史、地理、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专有名词时,又是包括朝鲜韩国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的称呼。

中國大陸在确定朝鲜族、朝鲜语、朝鲜半岛等名词时曾全部沿用「朝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与大韩民国建交之前,一般称其为“南朝鲜”,在建交以后,对其简称更为“韩国”。

港澳臺[编辑]

香港澳門台湾,「朝鮮」的用處並不如中國大陸一般廣泛,一般只用於歷史(如朝鮮王朝相關詞彙)、地理(如朝鮮半島、朝鮮灣)還有民族(朝鮮族)。其他與當地相關的事物一般以“韓國”形容(如韓語韓服)。

韩国”一词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代表“两方”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但一般情況下則通常特指朝鲜半岛南部的大韩民国。故容易產生誤解時三地常称大韩民国为“南韩”,朝鲜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为“北韩”,以避免歧义。

参考文献[编辑]

  1. ^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8F%B2%E8%A8%98/%E5%8D%B7038
  2. ^ 《魏书·东夷记》
  3. ^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4. ^ 李朝太祖大王实录·太祖二年·二月十五》:上感悦,赐韩尙质田五十结,下敎境内: 王若曰,予以凉德,荷天休命,肇有邦国。向遣中枢院使赵琳,奏闻于帝,报曰: “国更何号,星驰来报。” 卽令佥书中枢院事韩尙质请更国号,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韩尙质齎礼部咨文以来。本部右侍郞张智等於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初九日,钦奉圣旨: “东夷之号,惟 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兹予不穀,岂敢自庆! 实是宗社生灵无疆之福也。诚宜播告中外,与之更始。可自今除高丽国名,遵用 朝鲜 之号。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