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 ->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children states
 
  吉兰丹
  吉打
  海峡殖民地
  霹靂州
 
succeeded by


类别:放入购物车 售价: $38.0
Info: http://www.ebay.com/itm/291376570350 2015-02-16
MALAYSIA 1976 25 Ringgit Map Silver Crown UNC

类别:放入购物车 售价: $24.0
Info: http://www.ebay.com/itm/301619551687 2015-05-11
MALAYSIA 1977 25 Ringgit Map Silver Crown P/L UNC

类别:放入购物车 售价: $5.0
Info: http://www.ebay.com/itm/291668714145 2016-02-01
OCCUSSI-AMBENO 50 Ringgit Kuala Wools Bronze UNC
  马来西亚from the Wikipedia Read original articl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馬來西亞
Malaysia[註 1](馬來語、英語)
通稱:馬來西亞、大馬馬來西亞聯邦[註 2]
Flag of Malaysia.svg Coat of arms of Malaysia.svg
国旗 国徽

国家格言Bersekutu Bertambah Mutu(马来文)
Unity Is Strength(英文)[3]
“团结就是力量”[4]
國家精神国家原则
國歌:《我的國家

Location Malaysia ASEAN.svg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 國土面積:329,845平方公里(世界第68名
  • 水域率:0.3%

首都 吉隆坡
中央政府
所在地
布城
最大城市 吉隆坡
(172.25万人,2010年普查)[5]
地理最高點 京那巴魯山
大漢山西马最高点)
最長河流 拉讓江
彭亨河西马最长河流)
時區 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8
人民生活
人口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官方語言 马来语
特定官方用语 英语[注1]
官方文字 馬來文英文
民族 巫裔/馬來裔:50.4%、华裔:23.7%、土著:11%、印度裔:7.1%、其他:7.8%[7]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锡克教
曆法 公曆(正式)、農曆(華人社群)、回曆(穆斯林社群)
主要節日 開齋節農曆新年屠妖節聖誕節國慶日马来西亚日
道路通行方向 靠左行駛

家用電源

政治文化
國家憲法 聯邦憲法
國家結構形式 聯邦制
國家政權 君主立宪制
政治體制 议会民主制
法律體系 普通法

國家領袖


國家主要領袖(三權分立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5年估計

  • 0.773(第62名)-

中央銀行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
貨幣單位 令吉MYR,RM)
其他資料

立國歷史


國家象徵
國家代碼 MYS
國際域名縮寫 .my
國際電話區號 +60 
現役軍人數 110,000+(第38名
^ 1.依《1967年国语法令》,英语可继续在特定官方用途上作为正式语言使用。

马来西亚馬來語英語Malaysia[註 1],简称大马,俗称[註 1]马来西亞联邦,位於东南亚,由前马来亚联合邦北婆罗洲砂拉越所组成的联邦制国家,目前全国共十三个州,包括马来半岛十一州及位于婆罗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两州[1],另有三个联邦直辖区(吉隆坡布城纳闽),全国面积共329,845平方公里[7][9]。马来西亚共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之間有南海相隔著:西半部位于马来半岛,常称为“西马”,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長堤第二通道新加坡印尼廖内群岛接壤;东半部常被称为“东马”,位于婆罗洲岛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而汶莱国則地處納閩沙巴砂拉越之間,人口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7]。首都位于吉隆坡,是马来西亚人口最密集和最繁荣的地区,聯邦政府所在地則位於布城西马的人口密集度比东马高许多,也是首都和联邦政府所在地。全國人口超過3000萬[11]

馬來西亞的国教雖然为伊斯兰教,但國民於马来西亚憲法下享有宗教自由的权力,但马来人必须是伊斯兰教徒;種族方面,馬來西亞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伊班人卡达山人峇峇娘惹及其他殖民时期留下的英国人葡萄牙人荷兰人等欧洲后裔共同組成。

马来西亚的国家元首称为最高元首,而政府由國會最大黨或聯盟領袖的首相所領導[12][13],政治体制是沿袭自英國西敏寺制度[14]。外交方面,马来西亚是联合国的一分子,也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英联邦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同时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立国之一。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联合国维和行动[15]

語詞來源[编辑]

English Map of Southeast Asia, with the word "MALAYSIA" typeset horizontally so that the letters run across the northernmost corner of Borneo and pass just south of the Philippines.
1914年美國出版的地圖上,馬來西亞用來指稱 馬來群島

末羅瑜(Melayu)一詞源自梵文MalaiurMalayadvipa ,可譯為「群山之地」,這個詞由古代印度商人所採用,指稱馬來半島[16][17][18][19][20]。這個名稱後來用來指末羅瑜王國[21],它在7世紀13世紀存在於蘇門答臘

在1850年,英國民族學家喬治·厄爾(George Earl),在《印度群島和東亞期刊》的文章中,建議將印尼群島命名為MelayunesiaIndunesia 。他支持前者[22]用作殖民者命名。法國航海家杜蒙德·於維爾英语Jules Dumont d'Urville1826年大洋州從事探險時,發明了“Malaisia”、密克罗尼西亚群岛Micronesia)與美拉尼西亞Melanesia)這三個字彙,將這些太平洋文化和島群從波利尼西亞區分出來。1831年,他將這些名稱提交到法國地理學會英语Société de Géographie。杜蒙德於維爾描述“Malaisia”是「通稱為東印度群島的這個地區」。當時,有人認為,這個區域的居民可能被指稱為「馬來人」,符合當時「馬來種族英语Malay race」的觀念,但這有別於當代的定義,其中「馬來人」(Malay)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的一個族群,使用馬來語,住在蘇門答臘東海岸、廖內群島、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沿岸。相關的語詞「馬來世界」(Malay world)用來指這個廣大的地理區域[23]

馬來西亞這個名稱是在1963年被採用,當時已經存在的馬來亞聯合邦,加上新加坡北婆羅洲砂拉越共同參組這個新的聯邦[10]。在此之前,這個名字本身已經隱約用來指稱東南亞的某些地區。在1914年芝加哥出版的地圖上,馬來西亞這個字指的是馬來群島之內的某些領土[24]。這個區域的大陸部分稱為馬來亞,直到1963年沙巴砂拉越新加坡合組馬來西亞為止[25][26][27][28]菲律賓的政治人物一度考慮將他們的國家命名為馬來西亞,但在1963年這個名稱已先被採用[29]

在1963年組織聯邦時,其他的名字曾被考慮:其中一個是狼牙脩(馬來文:Langkasuka),這個名稱源自在公元1世紀到2世紀,在馬來半島北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王國[30]

民間簡稱馬來西亞為「大馬」,是為了區別本來的馬來亞聯合邦(即西馬)。

历史[编辑]

Stained ruin of a stone building, showing a central arch, flanked by two columns, with a stone relief above the arch, also flanked by two columns, and a second free-standing arch perched on the very top of the ruin.
馬六甲愛化摩沙(A Famosa)城堡,由 葡萄牙人於 16世紀所建。

史前时期与早期王朝[编辑]

人類在這個區域棲息的最古老證據可追溯到距今四萬年前。第一批居住在馬來半島的人類是尼格利陀人,又稱矮黑人[31]。古代印度人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印度文:Suvarnadvipa,英文:Golden Peninsula)。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圖上,也稱馬來半島為黃金半島(拉丁語:Golden Chersonese),馬六甲海峽則稱為象牙海灣(拉丁語:Sinus Sabaricus[32]。華人與印度人在2世紀3世紀在這個區域建立許多貿易港與城鎮,依據中國史料記載,數量多達30個。兩國對馬來西亞的地域文化影響深遠。在公元的最初幾個世紀直至14世紀初,馬來半島的人們主要信仰佛教印度教等等的印度宗教,早在4世紀,更採用梵語做為書寫文字[33]。在7世紀到13世紀之間,馬來半島的許多地區由三佛齊帝國所統治,其中心位于苏门达腊巨港。在三佛齊衰落後,以爪哇為統治中心的滿者伯夷帝國對於大部分的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及婆羅洲沿海地區具有影響力。

馬六甲王朝[编辑]

來自三佛齊皇室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普遍被認定為馬來半島的第一個獨立國家[34]。拜里米蘇拉的王子,美甲·伊斯坎達·沙轉信伊斯兰教,而且马六甲苏丹王朝的顯赫地位及政治势力促使伊斯兰教傳遍臨近小國,某種程度上在15世紀加速回教為馬來人的主要宗教。另外,此時的馬六甲也成為國際和東南亞最繁忙的貿易港口之一[33]

欧洲殖民与后继王朝[编辑]

首度的殖民統治發生於1511年葡萄牙舰队攻占马六甲,建立殖民地。马六甲末代苏丹马末沙辗转流亡于马来半岛与廖内群岛,联合各地数度意图收复马六甲不果,最终死于苏门达腊甘巴Kampar),他的两位儿子分别即位建立了霹雳王朝柔佛王朝,其中控制半岛南部的柔佛继续成为对抗葡萄牙的主要势力之一。

来自苏门达腊北部新兴的亚齐王朝则在苏丹依斯干达·慕达的统治下开始在马来半岛北部扩充领土,包括霹雳吉打等。1619年,更将源于马六甲王室的彭亨苏丹阿末沙虏往亚齐。葡萄牙、柔佛与亚齐三股势力在这期间时互有和战,尤其彭亨的控制权数度辗转于三方之手。

1629年,葡萄牙联合柔佛摧毁了亚齐所有战船,迫使其撤出马来半岛。但亚齐依然可以在同年攻占吉打,并将其居民虏往亚齐。依斯干达·慕达死后,其外甥依斯干达塔尼(彭亨苏丹阿末沙之子)继位为亚齐苏丹。

直到1641年荷蘭联合柔佛攻下馬六甲[35]。此后,荷蘭与柔佛保持联合关系。半岛北部各王朝则渐渐成为暹罗藩属

英殖民时期[编辑]

英国的势力在1785年开始进入馬來半島,那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吉打苏丹租借了檳城。不久,英國方面採取詐取計謀奪得檳城[36]1819年开始又从柔佛取得新加坡的管理权,与荷兰展开竞争。

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终确立了英国对马来亚的霸权,荷兰撤出马六甲并放弃所有在马来亚的利益,而英国则承认荷兰对东印度剩余地区的利益。柔佛王朝也从此一分为二,新加坡以南的廖内划于荷兰势力范围,成为廖内王朝

1826年,英国殖民政府将槟城马六甲新加坡联合组成了一個英國海外領地,名為海峡殖民地。在20世紀之交,彭亨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合稱為馬來聯邦,實際这些英國參政司名為帮助馬來統治者管理国事,實際上這些英國代理人很快就成为这些国家的真正统治者[37]

在馬來半島上的其他五個州合稱馬來屬邦,雖然並未直接受到英國統治,也在20世紀初接受了英國參政司的派駐。

英属婆罗洲[编辑]

沙巴受到英国北婆罗洲特许公司North Borneo Chartered Company英语North Borneo Chartered Company)控制。詹姆士·布魯克文萊苏丹手中取得砂拉越,以「白色拉惹」(White Raja)或「白膚國王」身分統治這個國家直到1946年,將這塊領土交給英國為止[38]

二战与战后独立运动[编辑]

Japanese troops running along a rubble road in front of old colonial buildings.
日軍進犯 馬來亞 吉隆坡

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日本佔據馬來亞,各族間的關係日趨緊張,然而大眾對獨立的支持亦逐漸增長[39]。戰後英国宣布了一个组织馬來亞聯邦的计划,這將原先屬於馬來聯邦和马来属邦的蘇丹國,加上檳城麻六甲(不包括新加坡)合组一个英國海外領地,并在数年后独立。這個計畫遭到馬來人強烈反對,因為它削弱了馬來統治者的地位,並且將公民權賦予馬來西亞華人與少數民族[40]馬來亞聯邦1946年建立,1948年解散。

代之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國保護下,恢復了馬來蘇丹國各統治者的自治權。与此同时,共产党则在积极准备暴动。馬來亞共產黨發動游擊隊行動,期望迫使英國勢力撤離馬來亞。在馬來亞緊急狀態1948年持續到1960年,並有英聯邦軍隊駐紮在馬來亞,從事反游擊隊戰爭。

独立建国至今[编辑]

《马来西亚协定》的英文文本
《1963年马来西亚法令》文件

参照历史文献的记载,当时,居住在马来亚半岛的马来人,华人及印度人推举东姑阿都拉曼向英殖政府争取独立。于1957年8月31日在英國殖民地政府的赞同下,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獨立,同年,以君主立宪聯邦成立一个新的国家。故此,东姑阿都拉曼就成为马来西亚(当时称为马来亚)的国父,同年担任第一任首相。

由于当年婆罗洲内陆出现反殖民主义的声势,同时印尼王国垂涎沙巴和砂拉越的土地,欲扩张势力,英殖政府唯恐未能镇压局势,故此,建议当时已立国的马来亚,容许沙巴和砂拉越加入马来亚,扩张疆界,誓行保护当地人民和土地。然而,印尼总统蘇卡諾提出反對,而且砂拉越人民聯合黨發動了多次抗爭行動。英殖政府军队经过多番内部抗争,最终达成协议。

1963年8月31日,英属的新加坡和北婆罗洲宣告獨立,1963年7月22日,英属的砂拉越宣告獨立,並於1963年9月16日加入马来亚联合邦,改名组成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一個由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及东西马原住民族等多元民族共同建立的國家。在历史上,马来西亚拥有两个重要的庆典,第一个是国家独立日,另一个是马来西亚日。国家独立日(马来语Hari Merdeka英语Independence Day)主要是纪念马来西亚历史的始源,而马来西亚日(马来语Hari Malaysia英语Malaysia Day)主要是纪念马来西亚建立新国度的历程。[41] [42]

An ornate fountain at left with steps leading up to a wall with some of Malaysia's state flags on it.
吉隆坡 獨立廣場,馬來西亞人每年8月31日在此慶祝國慶日。

1965年,馬來西亞國會全數通過,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被迫独立。马来西亚克服了这个危机,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种族冲突。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政治生活和国民自由受到限制,这个措施维持至今。从1970年开始,馬來西亞全國巫人統一機構在华人和印度人领袖的协助下组成國民陣線,在马来西亚几乎达到一党制的地步。

马来西亚成立之初,即经历了的馬印衝突、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大马[43]以及1969年五一三事件[44][45]

1969年5月13日,首都吉隆坡發生種族衝突。五一三事件之後,阿都拉薩政府开始推行頗受爭議的新經濟政策,目標是想通过配额制,提高土著的經濟权益比例。此後,馬來西亞維持一套精心規劃的族群政治平衡,政府體系試圖將整體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經濟政策相結合,以提倡所有民族的平等參與[46]

1981年至2003年馬哈迪擔任首相期間,馬來西亞經歷了快速的經濟成長[47]。由原先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為以製造業與工業為主的經濟,特別在電腦與消費性電器產品。在這段期間,馬來西亞的地理景觀也因著多項大型計畫而改變。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的雙峰塔(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物,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子星大樓)、吉隆坡國際機場(曾經是世界最佳機場)、南北大道雪邦国际赛道多媒体超级走廊、砂拉越巴貢水壩以及新的聯邦行政首都布城直轄區。1998年,亞洲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的经济和政局严重受挫。馬哈迪在痛斥外汇投机客的同时,拒绝副首相安華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药方”,对货币进行管制。经济专家当时认为,外资将因此却步,马来西亚将會步入经济衰退期。然而,馬哈迪独树一帜的政策很快就见效,领导马来西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步伐是當時受金融危机打击国家中最快的。1999年,经济增长率就接近危机前的水平,经济重新步入了稳步成长的轨道。

2004年大選,国阵获得全民支持,历史性地以赢得90%国会议席,继续地执政。2008年大選,国阵政府面对反对党的强烈抗衡,首次失去建国以来国会三分之二的多数议席。反对党以伊斯蘭党民主行动党人民公正党为联盟,称之为民联。民联的成立,强化了反对派的力量,但三党的政治理念不同,而民联三党的未来是否合作取决于政治理念的共识[48]。2013年大選,國陣政府失去國會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席之餘,更失去了另外的7個國會議席。州議席方面國陣政府依舊穩如泰山,順利地贏得了13個州屬中的10個,其中一個州屬是反對黨之前所執政的吉打州。2015年,反對黨人民聯盟因政治理念不合而解散,三黨結束了7年77天的結盟關係[49]

语言[编辑]

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稱為馬來西亞語,一種標準化的馬來語[50]。英語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曾經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但在1969年種族騷亂後,馬來語成為主要語言[51]。在馬來西亞社會的許多領域,英語依然是一種活躍的第二語言,而且在所有的公立學校,英語被強制規定為數學和科學項目(數理)的教學語言[52][53]。馬來西亞英語也稱為馬來西亞標準英語(MySE),是源自英國英語的一種英語型態,雖然這個名稱除在教育有關的討論外,很少在正式场合使用。在企業也廣泛使用馬來西亞英語,以及大馬式英語Manglish英语Manglish),一種口語化的英語形式,帶有很重的馬來語華語方言及泰米爾語的影響。政府不鼓勵馬來語的錯誤使用,並對那些混合馬來語和英語的公共標示牌處以罰款[54][55]

在馬來西亞存在許多其他語言,其中包括有137種語言的使用者[56]西馬包括41種語言[57]東馬的土著部族有自己的語言,這與馬來語有關,但容易區別。在砂拉越主要部族語言是伊班話,而在沙巴土著則是說杜顺语言英语Dusunic languages[58]

馬來西亞華人多講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漢語方言,較常見的包括華語閩南話福建話)(马来西亚最多华人使用的方言,祖籍福建的华人大约占大马华人社群的40%)、客家話(马来西亚华人第二多使用的方言)、粵語(马来西亚华人第三多使用的方言)、海南話(屬於閩語系)、潮州话(屬於閩語系)和福州話(屬於閩語系)。

泰米爾語主要由泰米爾人所使用,佔馬來西亞印度人的多數。馬來西亞泰米爾語是一個顯著的方言,不同於在印度泰米爾語,加進許多來自馬來語的詞彙。其他南亞語言以及泰語也廣泛使用於馬來西亞[7]

有一小群馬來西亞人具有高加索人種祖源,並說著克里奧爾語,例如以葡萄牙語為基礎的馬六甲克里奧爾語英语Portuguese-based creole languages#Southeast Asia[59],以及西班牙語為基礎的Chavacano language英语Chavacano language[60]

马来人的语言[编辑]

现今的马来西亚马来人以标准马来语(Bahasa Melayu Baku)为共同语。这个共同语是基于马来西亚柔佛以及印尼廖内群岛的方言发展出来的。除了标准马来语以外,不同地区的马来人也讲不同的马来方言。其中有一些是马来西亚本土的方言,有些则是印尼的马来方言。

华人的语言[编辑]

由於馬來西亞華人堅持捍衛華文小學、華文獨立中學與國民中學華文課程,並有華文報紙與媒體,以及華社組織的支持(華教、華文媒體、會黨合稱大馬華人三大精神支柱),一般都能使用流利的華語交談。在平常生活以及非正式場合下,多數的馬來西亞華人慣用混合各種方言、英語與馬來語的「羅惹式華語」。在华文学校、廣播電視、公開正式場合或演說,則使用標準華語。近年馬來西亞華人與大中華經濟圈往來頻密,標準華語因而受到重視。

華人遷居馬來西亞數百年,其祖居地大多位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是以各種方言,也隨著祖先南來,且在馬來西亞繼續流傳。目前仍為人們所使用的方言,依據祖居地由北而南排列,包括閩清话、興化話閩南話客家話潮汕話粵語海南話廣西粵語等等。在鄉村地区,同一方言群聚居較多,會有較單一的方言。在市鎮地區,雖有一到兩種強勢方言,但人們中多通曉各種方言,能夠快速轉換對答。另外,中共在中國大陸建政前引發移民潮,大陸各地很多人移居台灣、香港及澳門,亦有部份移居至今吉隆坡、檳城、馬六甲及汶萊,但這部分人帶來的漢語方言基本上都消融在當地原有強勢的漢語方言中。

馬來西亞華人姓名的英文拼字,目前也是大馬卡與護照登載的正式名字,多是依據父親一方的方言而來。例如,姓氏「張」字可能拼為下列其中一種:Chong、Tiung、Chang、Tiong、Teo、Cheong。馬來西亞華人拼寫英文姓名時,習慣直接將三個字或四個字分開,首字母均大寫。例如已故華教鬥士沈慕羽,姓名拼為Sim Mow Yu。

為規範華語使用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於2004年2月13日宣告成立。

马来西亚华人(民系)汉语方言组人口结构
汉语方言 使用地区[來源請求]
福建话 槟城吉打州,玻璃市吉蘭丹登嘉楼马六甲柔佛州; 雪兰莪州:巴生瓜拉雪兰莪吉兰丹州;霹雳州太平市砂拉越州:古晉市、納閩
廣東話 吉隆坡彭亨州雪兰莪州、霹靂州怡保,务边,金宝,打巴,美罗、森美兰州、沙巴山打根柔佛丰盛港
客家话 柔佛州:古来居銮沙巴州:亚庇斗湖、古達、丹南、跟地咬;槟城霹雳州怡保雪兰莪州:安邦、沙登、無拉港、武來岸、呀吃、加影;彭亨劳勿林明砂拉越州:诗巫古晉美里森美兰

印度人的语言[编辑]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以祖籍印度東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泰米尔人)为主,占马来西亚印度裔人口的85%,其余的15%印度裔包括:

峇峇娘惹的語言[编辑]

峇峇娘惹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15世紀至上世紀中葉華族及馬來族通婚而產生的族群,主要分佈於檳城、馬六甲及新加坡。他們早期通用一種以馬來語和閩南語混合而成的語言。在十九世紀,因為英國勢力,多數主要是用英語互相溝通。

土著的語言[编辑]

在馬來西亞半島,原住民一般使用各自的母語,但也能使用流利的馬來語。在砂拉越伊班人達雅族)一般使用伊班語、馬來語及英語。在沙巴卡達山人杜顺人)一般使用卡達山語、馬來語及英語。同時,亦有數十種原住民方言在此通行。

政治[编辑]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政府與政治
系列條目



其他国家·图集
政治主题
马来西亚現任第六任首相。 纳吉·阿都拉萨
位於 布城的Perdana Putra,其中有 馬來西亞首相辦公室。

根据1957年7月2日正式宣佈的《马来亚联合邦宪法》,为联邦国会君主立宪制国家,沿襲大英帝國的政治傳統。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後,將1957年宪法改名为马来西亚宪法,继续沿用。宪法的规定,奠定了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基础。

马来西亚国家元首最高元首,由九个马来州属馬來统治者在统治者会议中选出,任期5年;其他四州則由州元首統治,並未參與這個最高元首選舉。最高元首依首相的建议行使其职权,并拥有任命首相、拒绝批准和解散国会等裁量权,同时也是武裝部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

立法權區分為聯邦與各州立法機構。马来西亚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下议院上议院组成[61][62][62]。下议院有222个议席,议员在全国大选由人民选出,任期5年。上议院有70名议员,其中44名由首相推薦給最高元首任命,另外26名由各州立法议会推派两名,任期3年[63]。議會依循簡單多數制進行選舉,马来西亚根据宪法实行多党制的政党制度,但实际实行的却并非典型的多党制,而是一种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政党联盟执政的制度。这种政党联盟形式最早出现于1955年4月马来亚联邦独立前,当时的巫统马华公会和马印国大党为谋求马来亚的独立成立了“联盟”,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后,“联盟”即成为执政党;1965年4月,为壮大力量,联盟同东马两州的“联盟党”结盟,组成了“马来西亚联盟”;1969年,联盟在大选中失利,后进行调整组建了一个新的政党联盟即国民阵线,从此在历次大选中都稳操胜券,执政至今。国民陣線当初成立时有巫统马华公会、印度人国大党等9个政党组成,后来政党的数目偶有增减变动,目前共有13个成员党。各成员党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受各成员党主席组成的国民阵线最高理事会领导,国民阵线的主席一般由巫统主席兼任。在大选中,各成员党以共同的政治主张和竞选宣言参加竞选,加强团结和战斗力,这使得国民阵线成为马来西亚最强大的执政党联盟。在以往的历次大选中,尽管朝野政党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但基本上一直由巫统为首的政党联盟获得大部分的议席,但是第十二届馬來西亞大选,全国出現一场政治大海啸,国阵承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丧失国会议席三分之二的多數,更丢了五个州政府的控制权,反對派首次出現與執政聯盟抗衡的局面。从此以后,马来西亚出现「兩大政治陣營」,分別為反對派人民聯盟(民聯)和執政國民陣線(國陣)。

马来西亚最高行政机构内阁,由首相领导。首相由最高元首从国会下议员中任命,通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64]。现任首相为纳吉·阿都拉萨2009年4月3日阿都拉·巴达威接任首相。纳吉是大马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萨的儿子,也是第三任首相胡先翁的外甥。内阁各部长由首相从下议员或上议员中推举、最高元首任命。

马来西亚的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與立法機構[65]。最高司法机构为联邦法院。最高法院于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在这之前马来西亚案件可上诉到英国的樞密院。1994年6月最高法院改名为联邦法院。同时,联邦法院之下,也设立了上诉庭,紧接着为高庭(高等法庭),高庭可分为马来亚高级法院(负责半岛)和婆羅洲高级法院(负责东马[66],各设有地庭(地方法庭),州内的区又设有推事庭。另外还有特别军事法庭和穆斯林事务法庭(受穆斯林事务回教法令管制,马来西亚人普遍称为“伊斯兰法庭”)。馬來西亞的司法體系是以英國法英语English law為基礎[63]

十三个州中的九个马来州属各由一名世袭的马来统治者为元首,各州统治者称谓不同,为苏丹拉惹严端,而非马来州属(槟城马六甲沙巴砂拉越州元首由最高元首任命。各州设立州政府和州议会,州议会两次大选间隔不超过5年,半岛各州大选通常与全国大选同时举行。各州由州务大臣(马来州属)或首席部长(非马来州属)管理行政,由各州元首从州议员中任命,通常由州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

種族因素在馬來西亞政治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46] 與1990年取代前者的國家發展政策英语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用以加強馬來西亞土著的地位。這些政策提供各種優惠待遇給馬來人,包括就業機會、教育、獎學金、商業經營,以及以優惠價格購買住宅。雖然這些政策改進馬來人的經濟地位,但卻招來部份人的不滿[67]

外交關係[编辑]

馬來西亞的外交政策是依據中立原則,並與各種政治體制的國家維持和平關係。大馬尋求進一步發展與區域各國的關係,馬來西亞政策的強力信條就是國家主權,以及該國控制內政的權利[68]

马来西亚对世界各国都保持一定的外交关系,與各國都相處融洽,除了以色列。而馬來西亞人民護照中也有清楚的指示,不可以造訪以色列。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国家联盟(ASEAN)[69]伊斯蘭會議組織的創始國[70]。並參與許多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71]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72]、發展中八國組織(Developing 8 Countries英语Developing 8 Countries[73] 以及不結盟運動(NAM)[74]。馬來西亞曾擔任東南亞國協、伊斯蘭會議組織與不結盟運動的主席。過去曾是英國殖民地,因此也是英聯邦的會員國[75]

軍事[编辑]

The Royal Malaysian Air Force's Sukhoi Su-30MKM Flankers and Aermacchi MB-339s military aircraft at the Langkawi Airport.
馬來西亞皇家空軍 Su-30與MB-339戰鬥機

马来西亚武装部队英语Malaysian Armed Forces(MAF)马来语Angkatan Tentera Malaysia(ATM))扮演的角色是保卫马来西亚国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随时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威胁;在国家内部发生动乱时,维持公共秩序;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给予援助;同时它也参于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维和行动。馬來西亞在全球軍事力量排名中排名第28名。

马来西亚武装部队细分为以下三个分支:

馬來西亞武裝部隊的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是最高元首[註 3];统领三军

行政區[编辑]

馬來西亞一共由13個马来语Negeri)和3個聯邦直轄區马来语Wilayah Persekutuan)組成。


13個州屬
州名 馬來文名稱 首府 馬來文名稱 簡稱 人口 面積(k㎡) 馬來人/土著(%) 華人(%) 印度人(%) 其他(%) 外籍人士(%)
玻璃市 Perlis 加央 Kangar 玻R、PL 231,541 821 86.28 7.81 1.17 2.34 2.4
吉打 Kedah 亞羅士打 Alor Setar 吉K、KH 1,947,651 9,500 76.26 13.31 7.15 1.17 2.1
檳城 Pulau Pinang 喬治市 George Town 檳P、PG 1,561,383 1,048 42.65 41.52 9.8 0.38 5.8
霹靂 Perak 怡保 Ipoh 霹A、PK 2,352,743 21,035 55.29 29.49 11.93 0.29 3.0
雪蘭莪 Selangor 莎阿南 Shah Alam 雪B、SL 5,462,141 8,104 55.39 27.74 13.1 0.77 7.7
森美蘭 Negeri Sembilan 芙蓉 Seremban 森N、NS 1,021,064 6,686 57.81 21.88 14.33 0.38 5.7
馬六甲 Melaka 馬六甲市 Kota Melaka 甲M、ME 821,110 1,664 64.09 25.29 5.94 0.48 4.2
柔佛 Johor 新山 Johor Bahru 柔J、JB 3,348,283 19,210 54.13 30.88 6.52 0.37 8.1
彭亨 Pahang 關丹 Kuantan 彭C、PH 1,500,817 36,137 75.05 15.39 4.18 0.38 5.0
登嘉楼 Terengganu 瓜拉登嘉楼 Kuala Terengganu 登T、TE 1,035,977 13,035 95.25 2.55 0.2 0.1 1.8
吉蘭丹 Kelantan 哥打巴魯 Kota Bahru 丹D、KN 1,539,601 15,099 91.68 3.26 0.29 0.57 4.2
砂勞越 Sarawak 古晉 Kuching 砂Q、SK 2,471,140 124,450 71.28 23.55 0.29 0.38 4.7
沙巴 Sabah 亚庇市 Kota Kinabalu 沙S、SB 3,206,742 73,631 61.31 9.25 0.22 1.52 27.7
吉隆坡 Kuala Lumpur KL 1,674,621 243 41.59 39.14 9.33 0.54 9.4
納閩 Labuan 86,908 91 70.06 11.22 0.75 1.67 16.3
布城 Putrajaya 72,413 49 95.75 0.68 1.17 0.1 2.3
马来西亚地图

地理[编辑]

馬來半島東岸 彭亨州刁曼島海灘景色

馬來西亞的人口是世界第43位,領土是世界第66位,人口2,800萬,土地面積329,847平方公里。[7] 位于赤道北部,緯度介於北緯1度英语1st parallel north8度英语8th parallel north(有一小塊區域在1度以南),经度介于東經99度英语99th meridian east120度英语120th meridian east之间。马来西亚主要由東馬西馬组成,中间隔着南海。陸地相接的邻国有西馬北部的泰国,以及東馬汶莱印尼[7]。並與南方的新加坡通過柔佛海峽相連接,領海鄰接越南[76]菲律賓[77]。陸地邊界現在已清楚劃定,並大略依據地理特徵來界定,例如:玻璃市河(Perlis River)、哥樂河(Golok River)與Pagalayan Canal。主張對部分南海島嶼擁有主權,但海域疆界依然有待繼續協商[7]。馬來西亞是唯一在亞洲大陸與馬來群島都擁有領土的國家[78],位於柔佛州南方的丹絨比亞是亞洲大陸的最南端[79][80]馬六甲海峽位於蘇門答臘西馬中間,堪稱世界最重要的海運渠道[81]

马来西亚大部分的沿海地区都是平原,中部则是布满茂密热带雨林高原[7]。西馬約佔全國陸地面積40%[78],從北到南延伸740公里,最寬的部份是322公里[82] 東西海岸地區是由蒂迪旺沙山脈所區隔,[83]。這是屬於半島中心地帶的一系列山脈的一部份[78]。這座山脈是西馬某些河流的源頭[84]。圍繞西馬的海岸平原最寬達50公里(31英里),半島的海岸線長度將近1,931公里(1,200英里),但只有在西海岸才有港口[82]

東馬位於婆羅洲,具有長達2,607公里(1,620英里)公里的海岸線[7]。區分為海岸區域、丘陵與河谷,以及內陸山區[78]克羅克山脈砂拉越向北延伸[78],穿過沙巴中央,將它分成東西兩邊。京那巴鲁山位於這座山脈[85]。京那巴鲁山海拔4095.2公尺,是馬來西亞最高的山峰,由京那巴魯國家公園所保護,這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86]。這些山脈的最高一層構成了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疆界。砂拉越具有姆祿洞穴,這是世界最大的洞穴群[78]

馬來西亞包括許多島嶼,最大島是納閩[87]

马来西亚靠近赤道,气候潮湿炎热,属赤道多雨气候。每年四月至十月间吹西南季候风,十月至二月间吹东北季候风,但季风现象不显着[82]。由於環繞著海洋,氣溫溫和[78]。溼度往往較高,每年平均降雨量為250厘米(98英寸)[82]

吉隆坡是馬來西亞的首都[7] 與最大城市[88]布城Putrajaya)是聯邦行政首都[89]。即使聯邦政府已有許多行政與司法機構搬遷到布城(以抒解吉隆坡逐漸增加的擁擠情況),吉隆坡依然被認定為這個國家的首都,因為国会座落在此。它也是大馬主要的商业及经贸中心[90]。其他主要城市包括槟城亚庇古晋馬六甲新山亚罗士打怡保

经济[编辑]

馬來西亞是相對開放的以國家利益為導向與新興工業化市場經濟體[91][92]。國家透過宏觀經濟計劃,在指引經濟活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漸下降。馬來西亞擁有亞洲最佳的經濟紀錄,國內生產總值從1957至2005年,每年平均增長6.5%[63]。2007年,馬來西亞是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並且依據購買力平價全球第29位的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淨額在2008年是2,220億美元[93]。2007年之後,維持5%-7%的成長率[94]。2009的國民平均所得是14,900美元[7]。200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3,836億美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是8,100美元[95]

在1970年代,先前以礦產與農業為基礎的馬來西亞經濟,開始轉型朝向多領域的經濟。從1980年代,工業領域已主導馬來西亞的經濟成長[96]。高水平的投資扮演重要的角色[63]。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馬來西亞經濟的恢復比起鄰近國家更快速,而且已恢復到危機前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800美元[97][98]。經濟不平等存在於不同的族群之間,華人佔有馬來西亞70%的市場資本,即使他們的人口只佔不到全國三分之一[99]

A dirt track with rows of palm trees on either side
油棕 種植業使得馬來西亞名列世界最大棕油生產國之一 [100]

緊鄰馬六甲海峽航線所產生的國際貿易以及製造業是這個國家經濟的關鍵領域[101][102][103]

馬來西亞是一個自然和農業資源的出口國,最值錢的出口物資是石油[63]。有一段時間,它是世界上的[104]橡膠棕櫚油的最大生產國。製造業對國家經濟有很大的影響[105],雖然馬來西亞的經濟結構已逐漸遠離製造業[106]。為了使經濟多樣化,並使馬來西亞的經濟減少對於出口貨物的依賴,政府正推動馬來西亞的旅遊業。因此,旅遊業已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的外匯收入來源,但它正受到成長中的工業經濟所造成的空氣和水源污染以及森林砍伐所威脅[107]。大馬已發展成為伊斯蘭銀行的一處中心,而且該國在伊斯蘭銀行擁有最多的女性勞工[108]。知識經濟服務也正在擴張[106]

人口[编辑]

馬來人佔50.4%、华人占23%、土著佔11%[7]。根據憲法定義,馬來人是實行馬來風俗(習慣法)和文化的穆斯林。他們在政治上具有主導權。土著地位也授予某些非馬來的土著,包括泰人高棉人占族沙巴砂拉越的土著。非馬來土著在砂拉越佔一半以上人口,在沙巴超過三分之二[7]。半島也存在著為數較少的原住民群體,在那裡他們被統稱為Orang Asli英语Orang Asli[109]。關於誰能獲得土著地位的各州法律規定有所不同[110]

A map of Malaysia depicting the expected 2010 estimated population density.
馬來西亞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马来西亚华人在节育、移民、经济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下而造成華人所佔人口比例逐漸下降。歷史上,華人是經濟和商業方面佔主導地位的社群,佔檳城怡保太平新山吉隆坡大多數人口,而怡保及檳城也保留了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印度人在19世紀初開始遷移到現在的馬來西亞[111]。印度人社群大部分為泰米爾人,其他還有錫克人,以及同當地馬來人的混血後代仄迪人[112]。許多歐洲人與中東人分別透過通婚進入基督教與穆斯林社群。大多數亞歐混血馬來西亞人的祖先追溯到英國、荷蘭或葡萄牙殖民者。馬來西亞公民權英语Malaysian nationality law大多是依據屬地主義而授予[113]。基於移民法令,在東馬來西亞沙巴砂拉越兩州的公民權有別於西馬來西亞。每位公民滿12歲時,發給一張生物識別智能芯片身份證,稱為大馬卡,必須隨時攜帶[114]

預期壽命為73.79歲,女性比男性略高。只有5%的人口在65歲以上,約29.6%是15歲以下[7]。在這個國家東西兩半的人口分佈極不平衡。人口集中在西馬來西亞[115],全國人口已于2014年突破3000万,其中有2000萬居住在西馬[63]。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7]。由於勞力密集產業的興起[116],全國估計有300多萬外籍勞工,約合國家人口10%的人口[117]。沙巴的非政府組織估計,在沙巴超過300萬的人口當中,200萬人是非法移民[118]

此外,根據美國難民與移民署公佈的《2008年世界難民調查》,馬來西亞所承擔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約155,700人。其中約有70,500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來自菲律賓,69,700名來自緬甸,21,800名來自印尼[119]

宗教[编辑]

馬來西亞宗教
宗教 百分比
遜尼派伊斯蘭教
  
61.3%
佛教
  
19.8%
基督教
  
9.2%
印度教
  
6.3%
華人民間宗教
  
1.3%
宗教不明
  
1.0%
無宗教
  
0.7%
其他宗教
  
0.4%
The wooden Kampung Laut mosque with its minaret and an onion-shaped dome on its tiled roof.
位於 吉蘭丹道北的 勞勿村回教堂英语Kampung Laut Mosque,是馬來西亞現存最古老的回教堂之一,年代追溯到18世紀早期。

馬來西亞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並規定回教國教,但只允許遜尼派教派。根據2010年人口和房屋普查的數據,約61.3%的人口信回教[121];19.8%人口為佛教徒;9.1%基督教徒;6.3%人為印度教徒;1.3%人為儒家道教和其它傳統的華人民間宗信仰追隨者。其它則是包括幾種信仰,包括泛靈論民間宗教錫克教;而1.1%的人沒有任何宗教或沒有提供任何訊息[7][122]

依據馬來西亞憲法第160條,所有的馬來人被認定為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123]。2010年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華人人口當中,83.6%登記為佛教徒,接下來是基督宗教(11.1%),道教還有其他華人民間宗教則是(3.4%)。在某些區域例如檳城,也有較小規模的回族社群。大部份的印度人信印度教(86.2%),接下來是基督教(6.0%)、回教(4.1%,信回教的印度人一般稱為mamak)等等。在非馬來的土著社群中,主要宗教是回教(46.5%)和基督教(40.4%),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4%,道教和其他華人民間宗教有3.9%等。[124]

回教徒在宗教事務方面,必須遵守伊斯蘭法庭英语Syariah Court的各項決定。回教法官將按照沙斐儀派的法律學派,這是馬來西亞主要的madh'hab英语madh'hab [125]

伊斯蘭法庭英语Syariah Court的司法管轄權只限於穆斯林事務,如婚姻繼承離婚叛教改宗和監護權等。伊斯蘭法庭具有類似於馬來西亞法院的層次結構,但它並不管轄其他刑事民事罪行。儘管民事法院(包括聯邦法院)是此地最高層級的法律機構,但它們並不審理有關伊斯蘭習俗的事項[126]

衛生保健[编辑]

馬來西亞政府十分重視公共衛生保健的擴張和發展,投入了1%的政府預算用於這個社會部門的發展。過去一年,馬來西亞衛生部已加緊努力全面改革制度,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政府也試圖將這個國家提升為區域和國際的衛生保健中心[127]。“政府推行一個全民衛生保健系統,這套系統與私營醫療系統並存。[128]新生兒死亡率---這是衛生保健的整體效率的指標--- 2005年為千分之10,非常接近美國和西歐的水準。在2008年,出生時的預期壽命為74歲[129]。”該國的衛生保健體系強制最近由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必須在公立醫院服務三年,以確保這些醫院維持基本的人力[128]

與衛生保健部門有關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農村地區欠缺醫療中心,政府試圖藉由發展並擴充一套遠距初級保健體系,來解決這個問題[128]。另一個問題是醫師過度開立處方藥物,雖然這在最近幾年有所下降[130]

教育[编辑]

馬來西亞非常注重學生的教育程度,馬來西亞的教育屬於聯邦政府管轄範圍[131]。這套教育系統包括非強制性的幼兒園教育,接下來是六年強制性小學教育[63],以及五年強制性的中學教育。政府最近也擬提早小学学童入学年龄至五或六岁[132]。根據馬來西亞法律,如家長不讓子女接受六年強制性小學教育,家長的最高刑罰可達以虐待兒童罪名被教育部控告。

小學分為兩種,國民小學與“国民型小學”[133]。国民型小學(Sekolah Jenis Kebangsaan)採用中文或泰米爾語為教學媒介語,國民小學(Sekolah Kebangsaan)除了英語、科學和數學採用英文教學之外,所有科目使用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在晉升進入中學教育之前,小學生在第六年須參加小學成就測驗(Ujian Pencapaian Sekolah Rendah,簡稱 UPSR),馬來語和英語其中一科不及格的考生須讀為期一年的中學預備班[134]

中學(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教育為期5年。國民中學使用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但數學、科學和馬來文以外的其他語言除外。在結束中三時,這是第三年,學生接受初中檢定考試(Penilaian Menengah Rendah,簡稱 PMR)。不過,這項考試已在2014年廢除,改為中三評估(Pentaksiran Tingkatan 3,簡稱 PT3)此後中學生會在中五時直接參加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ijil Pelajaran Malaysia, SPM)考試。這相當於先前英國殖民時代的普通或'O'級考試。政府已決定放棄對非精英班學生使用英語數學教學和英語科學教學,從2012年開始恢復為馬來語,在考試時學生仍可使用英文作答數學和科學試卷。[135]

在引進大學預科班制度之前,想要進入政府公立大學的學生,必須完成額外的18個月中學中六教育,並參加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文憑(STPM),相當於英國的高級或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136]。自從1999年引進大學預科班(kolej matrikulasi)課程,成為STPM以外的另一個選項後,在大學預科班修完為期12個月課程的學生,可報讀本地大學。然而,大學預科班僅僅開放10%的名額給非土著學生[137]

马来西亚有免费的小学教育。2003年、2004年教育经费开支约190.33亿令吉和215.17亿令吉,2005年教育经费预算为231.1亿令吉。2003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10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为95%。每18名小学生一名教师,每16名中学生一名教师。全国有马来亚大学、国民大学等20所國立高等院校,近年来私立高等院校發展逄勃,擁有包括6所外國大學分校在內的私立高校662间。2003年在校大学生29.05万人。全国共有470多家公共图书馆,藏书1130万册。

除此之外,马来西亚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华文独立中学,主要由华人赞助维持创办的,全马约60间。独中的运作是由华校董事联合总会华校教师会总会(简称董教总)负责,也就是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文化[编辑]

A cook making Murtabak, a type of pancake, in an outdoor stall. He is pictured leaning over his custom-made flattened wok filled with pieces of murtabak.
在吉隆坡,廚師正在製作 印度煎餅,這種煎餅混合著雞蛋、小肉片和洋蔥。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多元語言的社會。最早的文化源自於當地的原住民部族,隨後馬來人搬到這裡。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所具有的實質影響力,可追溯到外國貿易開始活躍於這個區域之時。對於馬來西亞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其他文化,包括波斯阿拉伯英國文化。由於政府的政治結構,再加上社會契約的理論,對於少數族群產生了最低限度的文化同化[138]

1971年,政府創立一套“國家文化政策”。這項政策明確界定了馬來西亞的文化,指出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馬來西亞土著的文化,它可能包括來自其他文化的適當元素,而且伊斯蘭教必須在馬來西亞文化扮演重要角色[139]。這套政策也提升了馬來語言優於其他語言的地位[140]。政府對於文化的干預,導致非馬來人的不滿,他們覺得自己的文化自由遭到減損。華人與印度人的社團組織都向政府提交備忘錄,指責政府制訂一個不民主的文化政策[139]

馬來西亞與鄰國存在著一些文化爭端,尤其是印尼。這兩個國家共同具有類似的文化資產,分享許多傳統和項目。然而,爭端發生在某些事情上,從烹飪菜餚到馬來西亞國歌。印尼對於保護本國的文化遺產,抱有強烈的感情[141]。馬來西亞政府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已召開會議,化解一些由於重疊文化而產生的緊張局勢[142]。馬來西亞倒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在那裡大多數人認識到,有許多文化價值是共享的[141]

藝術音樂[编辑]

馬來西亞傳統藝術,主要是集中在雕刻、編織、銀器[143]。傳統藝術的範圍從農村的手工編籃到馬來宮廷的銀器。常見的藝術品裝飾包括Kris檳榔套,蠟染編織。東馬土著最廣為人知的是木製面具[78]。每個族群都具有不同的表演藝術,它們之間幾乎沒有重疊。不過,馬來藝術確實顯示出北印度的影響,這是由於印度的歷史影響[144]

馬來傳統音樂和表演藝術似乎起源於吉蘭丹北大年地區,具有來自印度、中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影響。音樂的基礎是打擊樂器[144],最重要的是Kendang英语Kendang(一種鼓)。至少有14種傳統鼓[145]。鼓等傳統打擊樂器,而且往往由天然材料製成[145]。音樂在傳統上用來講故事、慶祝生命週期事件以及某些場合,例如一場豐收[144]。曾經被用來長途通信[145]。在東馬來西亞,以為基礎的音樂團體,如阿貢kulintang英语kulintang常用於儀式,如葬禮和婚禮[146]。這些樂團也常見於鄰近地區,如在菲律賓南部、印尼加里曼丹文萊[146]。馬來西亞半島南部的柔佛州,有一個明顯受阿拉伯和波斯影響的藝術表演,如Zapin與Hamdolok,樂器如Gambus和Samrah[147]

文學[编辑]

馬來西亞有堅強的口語傳統,自從書寫文字到來之前就已存在,一直持續到今天。每個馬來蘇丹國建立了自己的文學傳統,受到先前存在的口語故事以及連同伊斯蘭教傳入的故事所影響。華人與印度文學隨著他們的人口在馬來西亞的增加而逐漸變得常見,而且從19世紀開始,開始由華文或印度文產生本地作品[148] ,英文也成為常見的文學語言[78]。印刷機的出現是一個關鍵,讓更多人能夠看到文學作品,先前文學作品都是手抄本,有錢人才買得起[149]。然而,在懂得英文的馬來皇族,以及只能夠讀馬來文的中低階層之間依然有一條界線[78]。1971年,政府採取步驟,界定了不同語言文學。以馬來文書寫的文學作品稱為“馬來西亞民族文學”(national literature of Malaysia),以其他土著語言寫成的文學稱為“區域文學”(regional literature),而採用其他語言的文學稱為“地方文學”(sectional literature)[140]。馬來詩高度發達,並採用多種形式。Hikayat的形式很受歡迎,pantun的形式已從馬來語傳到其他語言[148]

最早的馬來文學是以爪夷文寫成。已知最早的馬來書寫作品是登嘉樓石碑(Terengganu stone英语Terengganu Inscription Stone),在1303年雕成[78]。比較有名的作品是《馬來紀年》(Malay Annals英语Malay Annals,馬來文稱為Sulalatus al-SalatinSejarah Melayu)。它最早的記錄是在15世紀,雖然自那時以來歷經多次編輯。漢都亞是另一個經典故事,依據當時發生的事情所書寫。這兩本書都被提名為世界遺產項目,列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計劃之下[148]。直到19世紀,馬來西亞文學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皇室的故事。在此之後,它擴大到其他領域[149]

美食[编辑]

馬來西亞的美食反映著其人口的多元族群成份[150]。來自該國境內和周邊地區的許多文化,對於美食有著極大影響。大部分的影響力來自馬來人、華人、印度、泰國、爪哇和蘇門答臘的文化[78],大多由於這個國家位於古代香料貿易路線上[151]。馬來西亞美食和新加坡與文萊相似[152],而且相似於菲律賓美食[78]。不同的州屬有不同的菜餚[152],而且在馬來西亞的食物往往有別於原產地的菜餚[112]

有時在各族群的原有文化所看不到的食物,也融入這個族群文化的成分之中,例如在馬來西亞的華人餐廳也供應馬來菜餚[153]。來自某個文化的食物,有時採用其他文化的烹煮風格[152],這意味著雖然許多馬來西亞食物可追溯到某個特定文化,但它們已具有自己的獨特身分[151]。米飯常見於許多菜餚之中。也經常使用辣椒,但不見得會讓這些美食變辣[150]

假日與節慶[编辑]

Temple at night illuminated with light from decorations
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寺廟- 檳城 極樂寺燈火輝煌,迎接 華人新年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组成的国家,马来西亚人一整年庆祝许多假日和节庆活动。有些节日是由联邦宪报公布的公共假期,有些是由个别州属所公布的公共假期[154]

最受到人們重视的节日是每年8月31日的独立日,纪念马来亚联合邦于1957年从英国独立。除此之外马来西亚成立日也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日子,以纪念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沙巴砂拉越新加坡共同成立新的一个国家(新加坡随后于1965年退出)。劳动节(五月一日)、最高元首诞辰日(六月第一個星期六)和各州苏丹/最高统治者/拉惹/州元首诞辰日也是其他值得注意的日子,因为这3天是马来西亚全國法定假期。马来西亚的公共假期有农历新年开斋节屠妖节圣诞节等等。

由于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因此,穆斯林的主要节日都会是公共假期,如开斋节Hari Raya PuasaHari Raya Aidilfitri[155]哈芝节Hari Raya Aidiladha)、伊斯兰新年(Islamic New Year英语Islamic New YearAwal Muharram)、可兰经降世日和穆罕默德诞辰日

马来西亚华人依然保存着中华文化,这裏华人都会庆祝的所有的华人传统节日包括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端午节等等,但只有农历新年被列为公共假期。南傳佛教徒则会在每年5月的第一个月圆日盛大庆祝卫塞节。除此之外,一些宗教节日如玉皇诞九皇大帝诞辰和诸神诞辰都会大肆庆祝。

大马印度人会庆祝屠妖节这个象徵光明的節日。而在大宝森节这个宗教仪式可看到朝圣者从全国各地聚集在黑风洞[156]

马来西亚的基督教社群与全球基督教徒一样,会庆祝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东马人也庆祝丰收节,砂拉越称为达雅丰收节英语Gawai DayakGawai英语Gawai Dayak),沙巴则称为卡达山丰收节[157]

在马来西亚其他小社群也会庆祝自己的节日,如锡克族会庆祝他们的锡克新年。由于各宗教的历法不一样,因此有时会有两个节日座落在同一天或同一个星期的情況,而创出新的节日名词如农历新年和开斋节落在同一天时,会被称为“恭喜Raya”,屠妖节和开斋节落在同一天时,会被称为“Deepa-Raya”,这种情况通常会在每32-34年发生1次。

新闻出版[编辑]

马来西亚主要华文報紙是由私人所拥有[158]。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报章是《星洲日报》,每天平均发行量40万份(包括夜报)。《星洲日报》目前由世华机构控制,世华机构也同时控制在全国发行的《中国报》、《南洋商报》和《光明日报》。由启德行集团控制的东方日报是另一家全国都有发行的报纸,同时也拥有在砂拉越发行的《诗华日报》。而由孙中山创办的《光华日报》则是北马尤其是槟城最畅销的中文报。在沙巴发行的报纸包括《华侨日报》、《自由日报》、《亚洲时报》和《晨报》。而在砂拉越发行的报纸包括《国际时报》和《联合日报[159]

《星报》(The Star)是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这家报馆是由执政联盟的马华公会控制。《新海峡时报》(News Strait Time)和《马来邮报》(The Malay Mail)是两家由马来西亚执政联盟的巫统通过投资臂膀首要媒体(Media Prima)控制。除此之外,《太阳报》(The Sun)是另一家全国发行的英文报章,同时也是第一家免费英文报章[160]

《马来前锋报》(Utusan Melayu)和《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是两份发行量最大马来报。《马来前锋报》直接是由执政联盟的巫统控制,而每日新闻则是由马来西亚执政联盟的巫统通过投资臂膀的首要媒体控制。首要媒体同时也拥有大都会日报(Harian Metro)。

主要的在野党也拥有自己的报纸,通常为月刊。民主行动党出版《火箭报》[161]、人民公正党出版《公正之声》(Suara Keadilan)、伊斯兰党则出版哈拉卡(Harakah)[162] 在東馬及西馬這兩半部的新聞媒体存在著區別。在半島的媒体並不看重來自東馬的新聞,而且經常把東馬兩州視為半島的殖民地。[162]。2007年,政府機構曾對民營的電視台及廣播電台發布命令,禁止播出反對黨領袖的演講[163],這個行動受到反對黨民主行動黨所撻伐[164]沙巴只有一家小報受到政府控制。[165]。2011年9月15号晚上,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正式宣布对媒体的放宽,特别是平面华文媒体。

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简称马新社)是一个半官方的通讯社。马来西亚广播电台属官办,建于1946年,拥有6个广播网,用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广播。马来西亚之声电台建于1963年,用马来语、阿拉伯语、英语、印度尼西亚语缅甸语他加禄语泰语等8种语言对外广播。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属官办,建于1963年,设有两个频道,即:TV1和TV2,用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播放。马来西亚执政联盟的巫统通过投资臂膀的首要媒体集团(Prime Media)设有四个频道,即:TV3NTV7八度空间(8TV)和TV9。1996年Astro卫星收费电视频道成立。

基礎建設[编辑]

馬來西亞是亞洲基礎建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166]。該國的電信網絡在東南亞僅次於新加坡,有470萬固網用戶,超過三千萬的手機門號[167][168]。馬來西亞具有七座國際港,最主要的是在巴生。共有兩百座工業區[169]。全國有超過95%的人民可享用乾淨水源。在殖民時期,發展工作集中在大城以及某些有安全顧慮的區域。雖然農村區域一直是重大發展的焦點,但是農村依然落後,例如馬來西亞半島的西海岸[170]。電訊網路即使在都市區域相當龐大,但是鄉村居民很少有機會受惠[167]

馬來西亞的公路網涵蓋98,721公里(61,342英里),並包括長達1,821公里(1,132英里)的大道[7]。該國最長的高速公路是南北大道,全長800公里(497英里),介於泰國邊界與新加坡之間。相較於西馬,沙巴砂拉越的公路系統較不發達,品質也較差[171]。馬來西亞共有118座機場,其中38座鋪設硬面跑道。大馬的國家航空公司是馬來西亞航空,提供國際與國內航班,此外有兩家馬來西亞籍的航空公司飛航。鐵路系統為國營,總長1,849公里(1,149英里)[7]。在某些城市有造價相對低廉的高架輕軌系統,例如吉隆坡[172]。亞細安鐵路快車連結吉隆坡與曼谷,未來打算延伸從新加坡到中國[166]

傳統上,馬來西亞的能源生產主要依靠石油與天然氣[173]。該國目前具有13GW的發電能力[174]。然而,馬來西亞的天然氣儲量只剩下33年,石油儲量只剩下19年。為因應這個情況,馬來西亞政府正致力於可再生能源[173] 目前的發電量有16%來自水力發電,其餘84%來自火力發電。[174]。石油及天然氣工業目前由國營石油公司Petronas所掌控[175],而且整個能源部門由馬來西亞能源協會英语Energy Commission of Malaysia所管理,這是依據2001年電力協會法所成立的協會,掌管半島及沙巴的能源[176]

其他[编辑]

法律[编辑]

馬來西亞對持有毒品者會加以重刑,販毒或持有超過一定分量毒品者将被处以强制性死刑

馬來西亞旅遊局的旅遊指南及飛往馬來西亞境內的所有航空公司都會在降落前和降落后廣播攜帶過多受管制藥物或攜帶毒品入境馬來西亞的嚴重後果。

抗議事件[编辑]

馬來西亞建國至今一直都是由執政黨國民陣線贏得國會過半議席并執政,時任首相馬哈迪領導的國民陣線政府執政期間帶領馬來西亞走向經濟繁榮和昌盛的時代;然而國民陣線政府從前馬哈迪時代就存在的土著優先的治國之道以及近日貪污情況日益嚴重、馬幣日益貶值以及2015年落實的消費稅政策也引起許多人民的不滿。

反對政府政策集會[编辑]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因人民不滿政府的政策而舉行13次集會。

  1. 2007年11月10日淨選盟1.0人民集會
  2. 2011年7月9日淨選盟2.0人民集會
  3. 2012年4月29日淨選盟3.0人民集會
  4. 2012年2月26日反对稀土厂集会
  5. 2012年7月14日全国同步公投反对莱纳斯稀土
  6. 2012年8月30日民主之诺集会
  7. 2012年9月02日劳勿绿色集会
  8. 2013年1月12日人民力量集会
  9. 2014年5月8日黑色505集会
  10. 2013年12月31日马来西亚万民跨年集会
  11. 2015年3月7日马来西亚307集会
  12. 2015年5月1日馬來西亞反消費稅勞工集會
  13. 2015年8月30日凈選盟4.0集會

聲援政府的集會[编辑]

自從陸陸續續有人發起反對政府政策的集會后,部份支持政府的人民也開始辦起集會聲援政府。

  1. 2015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日紅衣集會

相关条目[编辑]

注释[编辑]

  1. ^ 1.0 1.1 1.2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联邦的马来文与英文名称为“Malaysia”[1]
  2. ^ 《关于“州府仔”及其它》,符懋濂,2013年7月25日[2]
  3. ^ 最高元首必须依照首相的建议行使职权。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一章
  2. ^ http://www.sgwritings.com/24917/viewspace_50244.html
  3. ^ Malaysian Flag and Coat of Arms. Malaysian government. [26 October 2010]. 
  4. ^ 马来西亚概况#国徽.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网. 
  5. ^ (马来文)(英文)Malaysia.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 June). Malaysia basic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by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2010. Provided at October 4, 2011
  6. ^ http://www.statistics.gov.my/portal/index.php?lang=en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CIA. The World Fact Book: Malaysia. Retrieved 2006-12-09.
  8. ^ 8.0 8.1 8.2 8.3 Malaysia.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2.
  9. ^ 9.0 9.1 (英文)No.10760: Agreement relating to Malaysia (pdf).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United Nations. 1963-07 [2010-07-29]. 
  10. ^ 10.0 10.1 (英文) The UK Statute Law Database: Federation of Malaya Independence Act 1957 (c. 60)
  11. ^ Population (Updated: 31/07/2009).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21 June 2010]. 
  12. ^ Article 33.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
  13. ^ Article 43.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
  14. ^ 国际贸易协会联盟. 马来西亚基本信息. 2007年12月7日.
  15. ^ http://www.thestar.com.my/News/Nation/2015/03/11/Najib-Msian-debt-triple-definitions
  16. ^ Govind Chandra Pande. India's Interaction with Southeast Asia: History of Science,Philosophy and Culture in Indian Civilization, Vol. 1, Part 3. Munshiram Manoharlal. 2005: 266. ISBN 978-8187586241. 
  17. ^ Lallanji Gopal. The economic life of northern India: c. A.D. 700-1200. Motilal Banarsidass. 2000: 139. ISBN 9788120803022. 
  18. ^ D.C. Ahir. A Panorama of Indian Buddhism: Selections from the Maha Bodhi journal, 1892-1992.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5: 612. ISBN 8170304628. 
  19. ^ Radhakamal Mukerjee. The culture and art of India. Coronet Books Inc. 1984: 212. ISBN 9788121501149. 
  20. ^ Himansu Bhusan Sarkar. Some contributions of India to the ancient civilisation of Indonesia and Malaysia. Calcutta: Punthi Pustak. 1970: 8. 
  21. ^ Origins of the Word 'Melayu'. Sabrizain.org. [2010-09-14]. 
  22. ^ Earl, George S. W. On The Le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puan, Australian and Malay-Polynesian Nations. 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 (JIAEA). 1850: 119. 
  23. ^ Michael John Montesano, Patrick Jory. Thai south and Malay north: ethnic interactions on the plural Peninsula.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 2008: 1–5. ISBN 978-9971-69-411-1.   Google Books link
  24. ^ The New Student's Reference Work. 1914.
  25. ^ (英文)United Nations—Treaty No. 8029 between PHILIPPINES, FEDERATION OF MALAYA and INDONESIA (31 JULY 1963)
  26. ^ (英文)United Nations Treaty Series No. 8809,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ila Accord
  27. ^ States of Malaysia. Statoid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Countries). [23 June 2010]. 
  28. ^ Malaysia —History.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23 June 2010]. 
  29. ^ Sakai, Manako. Reviving Malay Connections in Southeast Asia.
  30. ^ Suarez, Thomas. Early Mapping of Southeast Asia, pp. 46–47.
  31. ^ The Encyclopedia of Malaysia : Early History. [23 June 2010]. 
  32. ^ ASEAN Member: Malaysia Retrieved 29 May 2008.
  33. ^ 33.0 33.1 History of Malaysia. 123independenceday.com. [2010-09-21]. 
  34. ^ Kent, Jonathan. Chinese diaspora: Malaysia. BBC News. March 3, 2005 [September 21, 2010]. 
  35. ^ You Must Visit These Places to Relive the History. [September 21, 2010]. 
  36. ^ The Map Room: South East Asia: Malaya. British Empire. [2010-09-18]. 
  37. ^ BCLim. History of Malaya, Malaysia by mymalaysiabooks. Mymalaysiabooks.com. [2010-09-21]. 
  38. ^ White Rajah: a dynastic intrigue - Google Books. Google.com. 1902-08-16 [2010-09-18]. 
  39. ^ Mahathir bin Mohamad. "Our Region, Ourselves", Time Asia, Hong Kong, 31 May 1999.
  40. ^ "Malaya: Token Citizenship", Time, New York, 19 May 1952.
  41. ^ 直至2010年在首相纳吉的宣布之下,全国人民才真正享有马来西亚日的庆典;而先前这个庆典只属东马所有。
  42. ^ Paragraph 22. Singapore. "Road to Independence".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Area Handbook Series. U.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Retrieved 9 December 2006.
  43. ^ 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 Proclamation on Singapore
  44. ^ "Malaysia: The Art of Dispelling Anxiety", Time, New York, 27 August 1965.
  45. ^ "Race War in Malaysia", Time, New York, 23 May 1969.
  46. ^ 46.0 46.1 Jomo Kwame Sundaram. UNRISD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Interethn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47. ^ Anthony Spaeth. "Bound for Glory", Time, New York, 9 December 1996.
  48. ^ Anthony Spaeth. "He's the Boss", Time Asia, Hong Kong, 14 September 1998.
  49. ^ 公正党接受民联瓦解:打造新联盟对抗国阵.:当今大马,2015-6-7
  50. ^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Article 152
  51. ^ Andaya, Barbara Watson; Andaya, Leonard Y. A History of Malaysia.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26–28, 61, 151–152, 242–243, 254–256, 274, 278. ISBN 0-333-27672-8. 
  52. ^ PAGE hands in second memorandum. The Star Online. 2010-07-09 [2010-09-08]. "Deputy Prime Minister Tan Sri Muhyiddin Yassin announced last year that the policy of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 English (known by its Malay acronym, PPSMI) would be scrapped from 2012." 
  53. ^ Math and Science back to Bahasa, mother tongues. The Star Online. 2009-07-08 [2010-09-08]. 
  54. ^ Zimmer, Benjamin. Language Log: Malaysia cracks down on "salad language". Itre.cis.upenn.edu. 2006-10-05 [2010-09-14]. 
  55. ^ http://thestar.com.my/news/story.asp?file=/2006/10/5/nation/15635115&sec=nation
  56. ^ Ethnologue report for Malaysia. Ethnologue.com. [2010-10-18]. 
  57. ^ Ethnologue report for Malaysia (Peninsular). Ethnologue.com. [2010-10-18]. 
  58. ^ Adelaar, Alexander; Himmelmann, Nikolaus P.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Asia and Madagascar. New York: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2005: 56, 397. ISBN 0-7007-1286-0. 
  59. ^ Malaysian Creole Portuguese: Asian, African or European?. University of Texas. 1975. JSTOR 30027570. 
  60. ^ Michaelis, Susanne. Roots of Creole structur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008: 279. ISBN 978-90-272-5255-5. 
  61. ^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Article 44
  62. ^ 62.0 62.1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Article 45
  63. ^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Malaysia. State.gov. 2010-07-14 [2010-09-14]. 
  64. ^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Article 43-2
  65. ^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System. 
  66. ^ Politics in Malaysia(Constitutional Monarchy, Prime Minister, National Front). Asianinfo.org. [2010-09-21]. 
  67. ^ Fernandez, Joe. NEM cast in deviant Vision 2020, NEP moulds. Free Malaysia Today. [21 June 2010]. 
  68. ^ Malaysia country brief.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10 October [19 February 2011]. 
  69. ^ Overview.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8 November 2007]. 
  70. ^ Islamic Affairs (OIC) and D8 Division. Malays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2 November 2010]. 
  71. ^ List of Member States. United Nations. [8 November 2007]. 
  72. ^ Member Economies.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10 June 2011]. 
  73. ^ Malaysia. Developing 8 Countries. [21 June 2010]. 
  74. ^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Member States. Non-Aligned Movement. [5 September 2010]. 
  75. ^ Member States. 
  76. ^ To Reduce Conflicts, Indonesia and Malaysia Should Meet Intensively. Ugm.ac.id. [2010-10-26]. 
  77. ^ The Earthtimes. US donates four gunboats to Philippine border patrol. Earthtimes.org. 2010-08-16 [2010-10-17]. 
  78. ^ 78.00 78.01 78.02 78.03 78.04 78.05 78.06 78.07 78.08 78.09 78.10 78.11 78.12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World and Its Peoples: Malaysia, Philippines, Singapore, and Brunei. New York: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2008: 1218–1220. ISBN 9780761476429. 
  79. ^ Travel Times. Web.archive.org. 2007-07-03 [201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3). 
  80. ^ Travel Times. Web.archive.org. 2003-08-22 [201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8-22). 
  81. ^ Andrew Marshall. Waterway To the World – Summer Journey. Time.com. 2006-07-31 [2010-10-28]. 
  82. ^ 82.0 82.1 82.2 82.3 Saw, Swee-Hock. The population of Peninsular Malay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7: 1–2. ISBN 978-981-230-730-9. 
  83. ^ Stevens, Alan M. Kamus Lengkap Indonesia Inggris. 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4: 89. ISBN 979-433-387-5. 
  84. ^ Main Range(mountains, Malaysia). Britannica.com. [2010-10-01]. 
  85. ^ Richmond, Simon. Malaysia, Singapore & Brunei. Lonely Planet. 2010-01: 366. ISBN 9781741048872. 
  86. ^ Mount Kinabalu—revered abode of the dead. Ecologyasia.com. [2010-09-17]. 
  87. ^ US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Malaysia Country Study Guide. Washington D.C.: US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2008: 8 second section. ISBN 1433031590. 
  88. ^ Tourism Malaysia Corporate Website. Tourism.gov.my. [2010-10-26]. 
  89. ^ Ho, Chin Siong. Putrajaya—Administrative Centre of Malaysia -Planning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2006 [18 September 2010]. 
  90. ^ Vision & Goals of Kuala Lumpur. Portal Rasmi Dewan Bandaraya Kuala Lumpur. [18 September 2010]. 
  91. ^ Boulton, WilliaM; Pecht, Michael; Tucker, William; Wennberg, Sam.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 the Pacific Rim, World Technology Evaluation Center, Chapter 4: Malaysia. Wtec.org. May 1997 [2010-11-01]. 
  92. ^ Malaysia, A Statist Economy. Infernalramblings.com. [2010-11-01]. 
  93. ^ Public data. Google. [2010-09-27]. 
  94. ^ Malaysia resilient against global economic slump. The Edge. [200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April 2008). 
  95. ^ COUNTRY COMPARISON :: GD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CIA. [2010-10-26]. 
  96. ^ US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Malaysia Country Study Guide. Washington D.C.: US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3008: 12 in second section. ISBN 1433031590. 
  97. ^ Paweł Bożyk.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Globaliz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6: 164. ISBN 0-75-464638-6. 
  98. ^ N. Gregory Mankiw.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4th Edition 2007. ISBN 0-32-422472-9. 
  99. ^ Chau, Amy. Minority rule, majority hate. Asia Times. [15 November 2010]. 
  100. ^ Malaysia defends palm oil production. The Telegraph. 10 June 2007 [2010-11-28]. 
  101. ^ The Security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South East Asia Regional Security.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 [21 June 2010]. 
  102. ^ BNM National Summary Data Page. Bnm.gov.my. 2003-09-30 [2010-10-29]. 
  103. ^ Schuman, Michael. How to Defeat Pirates: Success in the Strait. Time. 22 April 2009. 
  104. ^ TED Case Studies: MALAYTIN: Historical Tin Mining in Malaysia. American.edu. [2010-10-27]. 
  105. ^ BNM National Summary Data Page. Bnm.gov.my. [2010-10-27]. 
  106. ^ 106.0 106.1 WHO Western Pacific Region – 2006 – Malaysia –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situation. Wpro.who.int. [2010-10-18]. 
  107. ^ Heidi, Munan; Yee, Foo Yuk. Malaysia. New York: Benchmark Books. 2001: 28, 36–37. ISBN 0761413510. 
  108. ^ Liz Gooch. A Path to Financial Equality in Malaysia.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0-09 [2010-09-27]. 
  109. ^ Gomes, Alberto G. Modernity and Malaysia: settling the Menraq forest nomads.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7: 10. ISBN 0-203-96075-0. 
  110. ^ PM asked to clarify mixed-race bumiputra status. Thestar.com.my. 2009-11-04 [2010-10-26]. 
  111. ^ Baradan Kuppusamy. Racism alive and well in Malaysia. Asia times. 2006-03-24 [2010-10-27]. 
  112. ^ 112.0 112.1 West, Barbara A.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s of Asia and Oceania, Volume 1.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2009: 486. ISBN 0-8160-7109-8. 
  113. ^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Article 14-1
  114. ^ Leow Yong May. More than just a card. Thestar.com.my. 2007-08-30 [2010-10-27]. 
  115. ^ Hassan, Asan Ali Golam. Growth, structural change,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Malaysia. Hants: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4: 12. ISBN 0-7546-4332-8. 
  116. ^ Permatasari, Soraya. As Malaysia deports illegal workers, employers run short. New York Times. 2009-07-13 [2010-10-26]. 
  117. ^ Kent, Jonathan. Illegal workers leave Malaysia. BBC News. 2004-10-29 [2010-10-26]. 
  118. ^ Quek, Kim. Demographic implosion in Sabah? Really?. Malaysiakini. [21 June 2010]. 
  119. ^ World Refugee Survey 2008. U.S. Committee for Refugees and Immigrants. 19 June 2008. 
  120. ^ Malaysia: largest cities and towns and statistics of their population. World Gazetteer. [20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December 2012). 
  121. ^ Associated Press. In otherwise tolerant Malaysia, Shiites are banned. Google News. 15 January 2011 [16 January 2011]. 
  122. ^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BASIC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 REPORT 2010.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of Malaysia, Official Portal (英文). 
  123. ^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Article 160 (2)-1
  124. ^ Taburan Penduduk dan Ciri-ciri Asas Demografi 2010. Jabatan Perangkaan Malaysia. 2011: 82 (马来文). 
  125. ^ Peletz, Michael G. Islamic modern: religious cour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Malays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84–85. ISBN 0-691-09508-6. 
  126. ^ Mahathir, Marina. Malaysia moving forward in matters of Islam and women by Marina Mahathir – Common Ground News Service. Commongroundnews.org. 2010-08-17 [2010-09-14]. 
  127. ^ The Official Site of Malaysia Healthcare Travel & Medical Tourism. Myhealthcare.gov.my. 2009-07-03 [2010-09-17]. 
  128. ^ 128.0 128.1 128.2 moveforward. Health Care in Malaysia. Expatforum.com. 2009-08-08 [2010-09-17]. 
  129. ^ Malaysia – Statistics. UNICEF. [2010-09-17]. 
  130. ^ Healthcare in Malaysia. Allianzworldwidecare.com. [2010-09-17]. 
  131. ^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 Ninth Schedule
  132. ^ Malaysia Country Study Guide. Washington D.C.: US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3008: 10 in second section. ISBN 1433031590. 
  133. ^ Mustafa, Shazwan. Malay groups want vernacular schools abolished. The Malaysian Insider. 2010-08-22 [2010-09-18]. 
  134. ^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Malaysia.gov.my. [2010-10-26]. 
  135. ^ Gooch, Liz. In Malaysia, English Ban Raises Fears for Future – NYTimes.com. NYTimes. 10 July 2009 [9 July 2009]. 
  136. ^ Academic Qualification Equivalence. StudyMalaysia.com. [September 15, 2010]. 
  137. ^ Saw, Swee-Hock; Kesavapany, K. Malaysia: rec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6: 259. ISBN 981-230-339-1. 
  138. ^ R. Raghavan. Ethno-racial marginality in West Malaysia: The case of the Peranakan Hindu Melaka or Malaccan Chitty community. Bijdragen tot de Taal-, Land- en Volkenkunde 133 (Royal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and Caribbean Studies). 1977 (No. 4): (438–458) [2010-10-07]. ISSN 0006-2294 
  139. ^ 139.0 139.1 Cultural Tourism Promotion and policy in Malaysia. Hbp.usm.my. 1992-10-22 [2010-11-06]. 
  140. ^ 140.0 140.1 Van der Heide, William. Malaysian cinema, Asian film: border crossings and national cultures.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2: 98–99. ISBN 90-5356-580-9. 
  141. ^ 141.0 141.1 Sara Schonhardt. Indonesia cut from a different cloth. Atimes.com. 2009-10-03 [2010-11-06]. 
  142. ^ Xinhua. Indonesia, Malaysia agree to cool tension on cultural heritage dispute. English.peopledaily.com.cn. 2009-09-17 [2010-11-06]. 
  143. ^ Tourism Malaysia : Activities : Malaysia Contemporary Art. Tourism.gov.my. [2010-11-03]. 
  144. ^ 144.0 144.1 144.2 Miller, Terry E.; Williams, Sean. The Garland handbook of Southeast Asian music. New York: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2008: 223–224. ISBN 0-203-93144-0. 
  145. ^ 145.0 145.1 145.2 Asiapac Editorial. Gateway to Malay culture. Singapore: Asiapac Books Ptd Ltd. 2003: 110. ISBN 981-229-326-4. 
  146. ^ 146.0 146.1 Patricia Ann Matusky, Sooi Beng Tan. The Music of Malaysia: The Classical, Folk, and Syncretic Traditions.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4: 177–187 [2010-11-01]. ISBN 9780754608318. 
  147. ^ Folk dance with religious origin, 14 April 2005, Peggy Loh, Travel Times, New Straits Times
  148. ^ 148.0 148.1 148.2 Mohd Taib Osman. The Encyclopedia of Malaysia :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Encyclopedia.com.my. [2010-11-03]. 
  149. ^ 149.0 149.1 Salleh, Muhammad Haji.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Malaysian literature. Kuala Lumpur: Institut Terjemahan Negara Malaysia Berhad. 2008: 3, 5. ISBN 978-983-068-307-2. 
  150. ^ 150.0 150.1 Eckhardt, Robyn. Kuala Lumpur Melaka & Penang. Lonely Planet. 2008-06-01: 42. ISBN 9781741044850. 
  151. ^ 151.0 151.1 Far Eastern cuisine: Fancy a Malaysian? – Features, Food & Drink. London: The Independent. 2010-10-13 [2010-11-03]. 
  152. ^ 152.0 152.1 152.2 Richmond, Simon. Malaysia, Singapore & Brunei. Lonely Planet. : 70, 72. 
  153. ^ Wu, David Y. H.; Tan, Chee Beng. Changing Chinese foodways in Asi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1: 128. ISBN 962-201-914-5. 
  154. ^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World and Its Peoples: Malaysia, Philippines, Singapore, and Brunei. New York: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2008: 1221. 
  155. ^ Festival of Malaysia ~ Hari Raya Puasa. Go2travelmalaysia.com. 2010-09-11 [2010-09-15]. 
  156. ^ Festivals of Malaysia ~ Thaipusam Festival. Go2travelmalaysia.com. [2010-09-15]. 
  157. ^ Hutton, Wendy. East Malaysia and Brunei. Singapore: Periplus Editions (HK) Ltd. 1997: 169. ISBN 962-593-180-5. 
  158. ^ http://abcm.org.my/wp-content/uploads/2011/02/ABC-Circulation-Returns-Jul-to-Dec-2011-PENINSULAR.pdf
  159. ^ MCA buys The Star for RM1.28b from investment arm. MalaysianInsider. 5 November 2010. 
  160. ^ Annual Report 2010 Utusan Melayu (Malaysia) Berhad.pg166
  161. ^ http://www.therocket.com.my/cn/about/
  162. ^ 162.0 162.1 Malaysian opposition media banned. BBC News. 23 March 2009 [3 November 2010]. 
  163. ^ Opposition muzzled – here's black and white proof. Malaysiakini. 29 June 2007. 
  164. ^ Vikneswary, G. TV station denies censoring opposition news. Malaysiakini. 28 June 2007. 
  165. ^ The East-West divide of Malaysian media. Malaysian Mirror. 9 September 2010 [3 November 2010]. 
  166. ^ 166.0 166.1 Why Malaysia. Malaysi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uthority. [20 August 2011]. 
  167. ^ 167.0 167.1 Malaysian Telecommunications Overview. American University. [25 May 2011]. 
  168. ^ Telephones – mobile celluar. CIA world factbook. [25 May 2011]. 
  169. ^ Guidebook on Expatriate Living in Malaysia. Malaysi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uthority. May 2009: 8–9, 69. 
  170. ^ Infrastruc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Centre on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25 May 2011]. 
  171. ^ Mody, Ashoka. Infrastructure strategies in East Asia: the untold story.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1997: 35. ISBN 0-8213-4027-1. 
  172. ^ Richmond, Simon; Cambon, Marie; Harper, Damian. Malaysia, Singapore & Brunei. Lonely Planet. : 10. 
  173. ^ 173.0 173.1 Renewable Energy and Kyoto Protocol: Adoption in Malaysia. Universiti Malaysia Perlis. [24 September 2010]. 
  174. ^ 174.0 174.1 Global Energy Network Institute. National Energy Grid of Malaysia – National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Grid of Malaysia. Global Energy Network Institute. 28 June 2007 [24 September 2010]. 
  175. ^ Malaysia. United State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December 2010 [10 June 2011]. 
  176. ^ Overview of Energy Commission. Suruhanjaya Tenaga (Energy Commission). [24 September 2010]. 

外部链接[编辑]

政府

教育

地圖

概觀與資料

其他